2025-08-27 11:14:11
薩爾烏楞村,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吉木乃縣吉木乃鎮(zhèn),緊鄰中哈邊境,被譽為“中哈邊境第一村”。這里既是祖國西北邊陲的“北大門”,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近日,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纖體塑形 防艾向前”基層服務實踐團開展“萬里邊關黨旗紅”實踐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戍邊文化、探訪紅色教育基地、參與邊疆治理調(diào)研,實踐團成員深切感悟“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立志以青春力量助力邊疆發(fā)展。
薩爾烏楞村村民世代以“種田放牧護國土,世世代代守邊關”為使命,將衛(wèi)國戍邊精神融入血脈。這里流傳著“一根馬鞭子,兩代護邊情;百本巡邊記,本本報國心”的傳奇故事——護邊員馬合沙提·斯拉木家族數(shù)十年如一日巡邊護邊,其事跡被廣泛傳頌,成為戍邊文化的象征。村內(nèi)建有村史館、愛國戍邊主題教室、戍邊文化主題街區(qū)等紅色教育基地,墻繪標語“我家住在界河邊,祖國母親在心間”彰顯著村民深厚的家國情懷。
在村黨支部書記(姓名)的帶領下,實踐團參觀了村里的紅色教育基地。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飽經(jīng)滄桑的實物,生動地展現(xiàn)了薩爾烏楞村在黨的領導下,一代代邊民守護邊疆、建設家園的感人故事。成員們駐足凝視,聆聽講解,深刻感受到了邊關黨員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精神,紛紛表示要學習這種精神,將其融入到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
薩爾烏楞村以黨建為引領,構建“五個好”標準化黨支部,強化基層治理。村黨群服務中心設“石榴籽服務站”,提供醫(yī)療報銷、工具共享等便民服務;“時光郵局”收集游客與村民的祝福,成為情感聯(lián)結的紐帶。村民自發(fā)形成的“氈房哨所”“流動哨兵”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詮釋著“每一個氈房就是一座固定哨所,每一名邊民就是一名流動哨兵”的守邊精神。
隨后,實踐團還前往第十師186團龍珠山隧道參觀走訪,實地探訪這一集國防工程典范、紅色文化地標與“一帶一路”樞紐于一體的標志性工程。龍珠山隧道始建于1969年,全長2880米,是冷戰(zhàn)時期中蘇對峙背景下,農(nóng)十師186團干部群眾響應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號召,歷時20天晝夜奮戰(zhàn)建成的戰(zhàn)備工事。實踐團成員在隧道管理處講解員引導下,深入地道內(nèi)部參觀,詳細了解其“洞中有洞、家家相連”的獨特設計。團場工作人員介紹,隧道內(nèi)設糧食儲藏室、作戰(zhàn)指揮室等9個功能洞穴,3個出入口與山頂工事形成立體防御體系,曾容納200余人長期駐守,其戰(zhàn)略價值與《地道戰(zhàn)》原型工事相媲美。
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纖體塑形 防艾向前”基層服務實踐團此次走進薩爾烏楞村以及龍珠山隧道,是一次生動的紅色教育實踐,通過此次活動,實踐團成員們不僅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深刻體會到了邊關黨員的奉獻精神。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為萬里邊關的繁榮穩(wěn)定貢獻青春力量,讓黨旗在邊關高高飄揚。(通訊員:蔣瑞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