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2 08:54:59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是針對水稻生產中普遍化肥農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環(huán)境污染重等突出問題研發(fā)而成,以控肥、控苗、控病蟲(簡稱“三控”)為特色的水稻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術體系。2007年1月通過廣東省科技成果鑒定,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該技術是一項高產穩(wěn)產、節(jié)本增效、環(huán)境友好、增進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術,適宜南方稻區(qū)。實際應用證明,采用“三控”技術的水稻田,氮肥利用率可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紋枯病、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減少30%—50%,可少打農藥1—2次。能讓農民在減少工作量與成本的同時,大大增加種植水稻的利潤。
十多年來,水稻“三控”施肥技術連續(xù)多年入選農業(yè)農村部和廣東省農業(yè)主推技術名單。為進一步推廣科普良技良法,助力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保障晚稻增產豐收,農業(yè)君對該技術進行了要點梳理,一起來看看吧!
“三控”即控肥、控苗、控病蟲
問:什么是水稻“三控”施肥技術?
答: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是針對水稻生產中化肥、農藥過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種稻成本高和環(huán)境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由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主持研制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術體系。該技術以控肥、控苗、控病蟲(簡稱“三控”)為主要內容,“控肥”就是控制總施氮量和基蘗肥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環(huán)境污染;“控苗”就是控制無效分蘗和最高苗數,提高莖蘗成穗率和群體質量,實現高產穩(wěn)產;“控病蟲”就是優(yōu)化群體結構,增加群體通透性,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減少農藥用量,提升稻米食用安全性。
問:目前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應用情況怎樣?效果如何?
答:經過多年多地的示范應用表明,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具有三大優(yōu)勢:
一是高產穩(wěn)產,增產增收。一般增產10%左右,抗倒性明顯增強,倒伏大幅減輕,抗逆性強,穩(wěn)產性好。
二是省肥省藥,安全環(huán)保。節(jié)省氮肥20%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相對提高30%),面源污染大幅減輕。紋枯病、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等病蟲害減少,可少打農藥1—3次。
三是操作簡便,適應性廣。多年多點的推廣和示范應用表明,只要按技術規(guī)程去做,就可獲得穩(wěn)定的增產增收效果,不同品種、不同土壤、不同種植方式和氣候條件下均可應用,效果穩(wěn)定。
“三控”技術最大特點是“氮肥后移”
問:在技術上,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有何特點?
答: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三控”施肥技術的最大特點是“氮肥后移”,前期的基肥和分蘗肥施氮量減少,而中、后期的穗肥和粒肥施氮量大幅增加。在傳統(tǒng)技術中,基肥和分蘗肥施氮量占總施氮量的80%以上,穗肥和粒肥占20%以下,而在“三控”施肥技術中,基肥和分蘗肥所占比例一般在60%左右,而穗肥和粒肥占40%左右,而且分蘗肥的施用時間明顯推遲,主要起保蘗作用。氮肥后移有效地減少了無效分蘗,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此外,由于無效分蘗少,苗峰較低,一般不用也不宜重曬田。
問:采用“三控”施肥技術,水稻在生長發(fā)育和長相上有何特點?
答: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采用“三控”施肥技術的水稻前期生長較慢,但中、后期加快,逐漸趕上、最終超過傳統(tǒng)技術。整個生育期植株較挺直,通風透光好。
在分蘗期,由于“三控”施肥技術前期施肥少,分蘗較少,葉色較淡,葉片較挺直,而對照前期施肥多,分蘗多,葉色濃綠,葉片披散。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傳統(tǒng)技術的苗比“三控”施肥技術的苗多,這會讓農戶產生擔心。其實不用擔心,要改變觀念。
幼穗分化開始以后,“三控”施肥技術施用了較多穗肥,葉色轉深,比傳統(tǒng)技術要綠得多。但是葉片仍然是挺直的,通風透光好。幼穗分化期葉色較深,有利于形成大穗。到了抽穗期,采用“三控”施肥技術的水稻抽穗整齊,植株比傳統(tǒng)技術的略高一些,葉色依然比傳統(tǒng)技術的要深。
成熟期,采用“三控”施肥技術的水稻青枝臘稈,穗大粒多,谷粒飽滿,而且穗子在葉子下面,俗稱“葉下禾”,與傳統(tǒng)技術形成鮮明的對比。“葉下禾”這種長相的好處是,葉片受光好,有利于增強后期光合作用,增加物質生產,為籽粒充實打下物質基礎。
問:為什么要“控肥”?
答:“控肥”就是要控制總施氮量和前期的基肥及分蘗肥施氮量。控肥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減少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研究表明,水稻的分蘗速度取決于三個因素,即已有莖蘗數、葉片含氮量和葉面積指數。通過控制前期氮肥用量,使葉片含氮量控制在適宜范圍內,就可控制分蘗速度,減少無效分蘗的發(fā)生。
二是減少氮肥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表明,總施氮量越大,特別是基肥和分蘗肥施氮量越大,氮肥利用率就越低,而中、后期施用的穗肥和粒肥對氮肥利用率的影響較小??梢?,要想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氮肥損失和環(huán)境污染,就必須控制總施氮量,大幅減少水稻生長前期的基蘗肥施氮量。
問:為什么“三控”施肥技術減肥不減產,反而增產?
答:首先要區(qū)分“施肥量”和“吸肥量”的概念。施了多少肥與水稻吸收了多少肥,雖然有一定關系,但兩者并不是正比關系。施肥多并不一定水稻吸肥就多。這里有個肥料利用率的問題。
其次,同樣的肥料在不同時間施用,其利用率和增產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在廣東的試驗結果,平均而言,氮肥做基肥的利用率為30%左右,做分蘗肥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而做穗肥和粒肥的利用率則高達60%左右。換言之,同樣的1公斤氮肥,如果做穗肥或粒肥施用,其增產效果就相當于基肥2公斤或分蘗肥3公斤。
再次,水稻產量的高低并不取決于“施肥量”的多少,而是取決于“吸肥量”的多少。在“三控”施肥技術中,雖然總施氮量減少了,但由于利用率低的基蘗肥施氮量大幅減少,而利用率高的穗粒肥施氮量大幅增加,水稻吸收的總氮量并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這就是“三控”施肥技術“省肥又增產”的奧妙所在。
“控苗”是“三控”技術的核心問題
問:為什么要“控苗”?
答:在水稻的分蘗中,只有一部分最終成穗、對產量有貢獻,稱為有效分蘗;而沒有最終成穗的,稱為無效分蘗?!翱孛纭钡哪康木褪且刂茻o效分蘗,提高個體素質和群體質量。
“控苗”是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的核心問題。目前生產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無效分蘗和最高苗數太多。在廣東,水稻的每畝有效穗大多在20萬左右,但每畝最高苗數往往達到40多萬甚至50萬以上,成穗率多在50%左右甚至更低,也就是說,只有一半左右的分蘗能夠最終成穗。無效分蘗白白浪費肥料,還導致群體郁蔽,加重病蟲害和倒伏風險。分蘗個體之間惡性競爭,不僅無效分蘗中途死了,有效分蘗也長得瘦弱。因此“控苗”十分重要。
問:“三控”施肥技術為什么強調要合理密植?
答:基本苗是水稻群體發(fā)展的起點。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有利于水稻群體早生快發(fā),按時夠苗,增加主莖和低位分蘗比例,培育大穗,提高稻穗整齊度。如果密度太稀,基本苗太少,前期就不得不重施促蘗肥,才能達到高產所需穗數。這會帶來三個不良后果:
一是高節(jié)位分蘗增加,穗頭不整齊。隨著分蘗節(jié)位的提高,分蘗的生長期縮短,穗子變小。雖然穗數不少,但由于穗間差距大,平均每穗粒數少,難以獲得高產。
二是前期重施促蘗肥,往往導致無效分蘗大量發(fā)生,降低成穗率和群體質量。
三是水稻前期群體小,吸肥能力有限,重施促蘗肥必然導致肥料不能及時被吸收,造成大量肥料損失,污染環(huán)境?!叭亍笔┓始夹g前期施肥少,分蘗較少,插足基本苗對保證穗數和培育大穗都十分重要。
問:在“三控”施肥技術中,分蘗肥在移栽后半個月左右才施,會不會太遲?
答:不會的。在施足基肥和保證栽插密度的情況下,達到目標有效穗數是沒有問題的。移栽后半個月施肥,主要是為了防止已有分蘗死亡,起到保蘗的作用,而不是為了促進新的分蘗的發(fā)生。由于促蘗肥在基肥里,保證了分蘗早生快發(fā),分蘗節(jié)位低;保蘗肥的施用又促進了分蘗的健康成長,避免了大量分蘗死亡。如分蘗肥施得太早,反而會導致分蘗過多,成穗率下降。
“控病蟲”是“三控”技術的重要內容
問:為什么“三控”施肥技術能減少水稻病蟲害?
答:“控病蟲”是“三控”施肥技術的重要內容。在這里所說的“控病蟲”,不是說通過噴農藥來控制,而是指通過改進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改善水稻群體結構和通透性,使之有利于水稻的生長發(fā)育,而不利于病蟲害的發(fā)展,從而減少病蟲、進而減少農藥用量。以紋枯病為例,研究表明,紋枯病的發(fā)生與水稻群體指標有密切關系。水稻的最高苗數越大,葉色越濃,紋枯病發(fā)生就越嚴重;抽穗期群體透光率越大,紋枯病的發(fā)生就越輕。“三控”施肥技術通過控制無效分蘗、降低苗峰,提高了群體的通風透光性,因而病蟲害減少。
問:為什么“三控”施肥技術能減輕水稻倒伏?
答:采用“三控”施肥技術,水稻抗倒性明顯比傳統(tǒng)技術要好,倒伏明顯減輕,這在早稻和天氣不好時表現得尤為明顯。主要有三點:
一是莖粗增加。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采用“三控”施肥技術,水稻的莖稈比較粗壯,單莖干重要高20%左右。
二是基部節(jié)間縮短。水稻的莖稈是由若干個(一般為4—6個)伸長節(jié)間構成的。在這些伸長節(jié)間中,對倒伏影響最大的是基部的第一、二節(jié)間?;抗?jié)間又短又粗的,抗倒能力就強,否則就弱。據測定,采用“三控”施肥技術的基部節(jié)間長度要比傳統(tǒng)技術縮短14.8%—42.9%。
三是后期活葉數多,葉鞘枯衰較遲,有利于增強莖稈抗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