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16:37:05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快速增長。在中美博弈日趨激烈且長期化的背景下,大豆進口的不確定性將長期存在,如何保障我國食用植物油和飼用蛋白的有效供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發(fā)展油菜生產潛力巨大
油菜是我國國產植物油第一大油源,第二大飼用蛋白源,目前長江流域尚有冬閑田1億畝以上,潛力巨大。據華中農業(yè)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周廣生教授介紹,目前我國油菜生產單產年增長1.0%,提高達到預期,但面積徘徊不前;直播油菜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育苗移栽油菜,輕簡化生產技術應用面積增加;多熟制模式下,前茬收獲后秸稈就地還田,增加了油菜生產難度,尤其是播種環(huán)節(jié)。而與歐盟等發(fā)達產區(qū)相比,我國油菜生產呈現“三低兩高”的特點,即種植密度低、機械化程度低、單產偏低;肥料農藥用量高、前茬秸稈量高。上述特點導致我國油菜生產成本高、效益低,最主要原因是種植密度普遍偏低,部分區(qū)域采用每畝2~3萬株密度,但栽培技術尚未配套。周廣生認為,增加油菜種植密度,集成適宜油菜機械化生產的關鍵技術是提高油菜生產效益的必要措施,對穩(wěn)定我國油菜的國際地位,保障食用植物油供給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五密”栽培輕簡實用
2006年以來,在農業(yè)農村部、科技部和湖北省的支持下,華中農業(yè)大學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油菜栽培崗位科學家周廣生教授牽頭組建團隊,在“以密增產、以密適機、以密省肥、以密控草、以密補遲”的“五密”栽培核心技術基礎上,全面系統(tǒng)組織直播油菜密植增效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創(chuàng)建了油菜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周廣生介紹,通過直播油菜密植增效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和應用,降低了油菜生產成本,提高了我國油菜生產效益和效率,有效保障了我國食用油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安全,為大力發(fā)展油菜產業(yè)、有效促進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該團隊在湖北省油菜產區(qū)的綜合示范試驗證明:選用高產、抗倒、耐密優(yōu)良品種,采用密植增效生產關鍵技術進行管理,與傳統(tǒng)農戶習慣種植相比,產量可提高10%以上、品質提高5%左右、機收損失率降低3%~5%、每畝節(jié)本增效100元以上。示范區(qū)的種植大戶也一致認為該技術輕簡高效、實用性強、便于農戶操作與應用。
推廣農機農藝融合技術
周廣生感慨,要保護好油菜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發(fā)展全程機械化勢在必行,而直播油菜密植增效技術可有效推動農機農藝融合,全面提升油菜機械化水平。他提醒,在操作過程中,要注意秸稈還田、播種、施肥、病蟲、收獲這5個關鍵點。即前茬作物要及時收獲,選擇高產、耐密、抗病、抗倒品種,確保越冬期每畝基本苗水田3.0萬~3.5萬株,旱地2.5萬~3.0萬株,選用一次性完成深旋、滅茬、秸稈翻壓還田、開溝、作畦、施肥、播種、鎮(zhèn)壓及封閉除草等聯(lián)合作業(yè)油菜直播機播種。若采用全營養(yǎng)油菜專用緩釋肥,不追肥;若采用常規(guī)肥料,在越冬期前,明顯落黃的田塊搶墑、搶雨追肥提苗。針對前期蚜蟲、菜青蟲為害,后期菌核病嚴重、高溫逼熟,利用無人機噴施藥劑。當油菜全株角果70%-80%落黃,主莖中部角果籽粒呈品種固有顏色時,割倒平鋪于田間,后熟撿拾脫粒;或者植株中上部莖稈明顯退綠、角果枯黃時,聯(lián)合收獲。
周廣生表示,直播油菜密植增效技術除了經濟效益外,還帶來了生態(tài)、品牌、社會等效益。秸稈就地粉碎還田,杜絕了秸稈露地焚燒;無人機飛防技術和油菜專用緩釋肥的使用,提高了肥藥利用效率,減少了肥藥用量。油菜品質提高,支撐了優(yōu)質菜籽油品牌的開發(fā),帶動了油菜花用、蜜用、菜用等多功能技術推廣,滿足了旅游觀光需求。目前應加快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油菜產業(yè)必將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農民日報記者 何紅衛(wèi) 樂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