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9 15:43:00 杜哲 實習生 毛花
本報寶雞訊(記者 杜哲 實習生 毛花)“克隆的苗子就是好,與鄰家地里的苗子相比,枝葉沒有病蟲害,根系還發(fā)達。”看著地里長勢喜人的蘋果苗,陜西扶風縣絳帳鎮(zhèn)仵康村貧困戶康滿奇抑制不住內心喜悅高興地說。這是該縣依托“鄉(xiāng)土人才”助推脫貧攻堅的縮影。
今年50多歲的楊永鋒是仵康村地地道道的農民,最初在北京打工,后來返鄉(xiāng)加入村上的苗木生產、經營生意。在苗木生產、經營過程中,寶雞一位苗木專家告訴他,傳統(tǒng)方式生產苗木周期長,而且抗病蟲害能力差;現在苗木生產有一種叫“組培繁育”的新技術,建議他出去考察一下。楊永鋒得到這一信息后,他在山東一待就是兩個多月,跟著技術人員系統(tǒng)學習這種被人稱為“生物克隆”的新技術。最終,他成功掌握了這門新技術。
今年年初,村支部書記仵耀斌和駐村工作隊隊長張鐵柱主動上門去找楊永峰,經過反復商談,最終達成了合作協議,商定依托陜西貢果苗木繁育科技有限公司在仵康村流轉200畝土地,建設組培脫毒苗木繁育基地,由公司向貧困戶免費提供組培脫毒苗木種苗、部分農資和技術指導,由貧困戶在自家田地進行栽植和作務管理,成品苗木由公司統(tǒng)一收購,一年期的定價2元/株,兩年期的4元/株。目前,仵康村已發(fā)展組培組培苗木產業(yè)50余畝,年底有望發(fā)展100余畝。
實習編輯:于婷婷